【誰潮了誰的生活】7/7鯨豚專題
【鯨豚專題】
﹝鯨豚身體的秘密﹞7/7蔡偉立
她們是哺乳類~哺乳類~哺乳類~~耶,對唷,她們是哺乳類ㄟ,所謂的知識與常識常常會在不經意的時刻被淡忘點,彷彿它們不曾出現過,直到某人使起魔法棒在額頭上重重的呼下去,才有一股恍然大悟的感覺,真是醍醐灌頂阿!
花蓮近海,因為黑潮流經得天獨厚的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這裡面到底孕育及承載了什麼樣的海洋生物,真是令人好奇阿!
想著海裡居住著一群同樣是哺乳類的生物,想想演化真是有趣的過程,為了生存,各式各樣的生物,以自身最有利的模式存活下來,也因為多樣性,讓人可以反省與思考自身的每一種行為的適切性。
後話:偉立提到母鯨豚在餵幼體時,是透過母體自身用力擠出母乳來餵養幼鯨豚,當時後的反應還挺有趣的。
﹝旅行中的自然教室﹞7/7葉祥溪
自然教室,究竟是自然作為一個學習的對象,還是打造一個自然環境的教室,在葉老師的分享過往的志工經歷中,多是透過公部門設置的自然環境場域,這或許是比較偏向一個自然環境的教室吧。
個人倒是比較偏向在將自然當做學習的對象,透過觀察與尊重各種生物的行為模式,成為我們在自然環境中生活的一面鏡子,人類的生活演進不過千餘年,卻在近代發展迅速,過度的現代化與工業化淹蓋了其他生物曾經努力演化的痕跡,自視甚高的結果,往往會在某個環節中遭受到斷裂下報復,肇因於“人定勝天”的邏輯中,尊法自然的運行法則,但因為人們脫離自然太久,重新的觀察起吧,暸解四季的腳步,以作為我們可以遵循的方向吧!會中老師提到“秀明自然農法”,一併回想前陣子參加秀明農法一階課程的部份心得。
【秀明自然農法一階課程】心得概要
.https://www.facebook.com/home.php?sk=h#!/notes/%E6%B2%88%E5%B0%8F%E6%AF%9B/%E7%A7%80%E6%98%8E%E8%87%AA%E7%84%B6%E8%BE%B2%E6%B3%95%E4%B8%80%E9%9A%8E%E8%AA%B2%E7%A8%8B%E5%BF%83%E5%BE%97%E6%A6%82%E8%A6%81/461793377172277
﹝人與鯨﹞7/7廖律清
我挺喜歡的律清的開場的,說這題目是土匪訂的,但是律清更喜歡的題目是「來吧!陸地上長腳的人」,以海洋的角度來看到陸地的人們,多少可以跳脫一下原先固有的觀點,當視角變了,可以看的世界也就更加遼闊並趨近可能的真實。
說歸說啦,代班的律清還是尊重土匪,開始分享人與鯨的關係。
關於鯨豚的記載,在古今中外屢見不鮮,非常特別的是在希臘羅馬神話中,鯨魚常被視為畏懼的對象,而海豚總是擔負起救人的角色,神話與禁忌多少帶有警示後代子孫的意涵在,關於鯨魚神話使人畏懼形象的背後,究竟是為了保護鯨魚告訴人們不要輕易的去打擾牠們,還是在提醒人們在與其爭鬥時應小心謹慎呢?神話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密碼,不得而知,也或許正是這樣的神秘感,才讓人既畏懼又喜愛的緣故!
以社會學的看法,文化即人類生活的總和,真是簡單到不知所云阿!人類生活的點滴在各個地方因生長環境的差異,運用不同的生存策略群集而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孕育不同的文化內涵,透過社會化過程(誰叫嬰兒時期的人類這麼的脆弱)不自覺地內化每一個文化中的人們。
捕鯨文化究竟是好或不好,就食物鍊的角度看來,捕殺食物鏈高階的鯨豚,對於環境的迫害極為深刻,然而當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起暸衝突時,究竟要如何衡量對錯就不是這麼容易了。
動物性蛋白不普及的過去,鯨豚肉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缺口,作為維持人類生命延續的一部份,成為部分地區人類生活的內涵,進而成為文化的意義,然而兩相對照同為捕鯨文化的日本人與愛斯基摩人,卻在看待捕鯨行為卻有著天嚷地別的方式,一者運用現代大型捕鯨船、一者維持傳統人划小船,一者使用無法躲避的電子標槍、一者使用人力捕獵,一者獵捕鯨豚獲取利益、一者獵殺鯨豚以維生命!文化,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認定的,在不同的面對態度上卻有著相當的差異。愛斯基摩人以生命相搏的方式來看待捕鯨文化,是一種生死之鬥,為了延續自身的的生存而戰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容絲毫的輕蔑,是神聖而有尊嚴的對待自然間的法則,一場搏鬥關乎出海族人的未來,這未來卻是生死未卜,生命的延續有時候必須是以命來交換的,而文化即是積累在生命的過程中。
然而,在武器不對等的方式上,以電子標槍百發百中,彈無虛發的過程中,過於容易取得的勝利,以及超乎自身需求的獲取,在動物性來源無虞的今日,文化究竟作為生活的內涵,還在極近虐殺中作為獲得利益的藉口,或許是值得再去思考的範疇。
後話:這是第二次看到律清吧,記得前一次是在“偷嗨郎”豐收的慶功午宴中,跟溪伯大口喝酒談笑的時後。看到正在授課的律清,突然覺得原來皮膚被陽光曬得黝黑微亮,搭配全白的衣服,真的是挺好看的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