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8月22日

潮,生活——通往美好生活的幾種途徑


       海上、海邊、海岸線…溪流、沙灘、濱海公園…我們尋找著美好生活,也過著美好生活,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最初營隊訊息談到美好生活時,談到夢想與現實的拉扯、被社會價值觀收買、扭曲的心、未知的未來與海的召喚,總而言之就是一顆為許多想法所困迫的平凡的心如何找尋到朦朧、還不太知道如何定義的美好生活?
        因為我們都不懂,所以我們一起找!
        這兩個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聚集我們於此,來經歷一段美好生活!
        第一次來花蓮,與人的牽繫就是我熱衷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人們實在是非常的幸運!使這一顆新鮮期待的心吸納了豐盛至極的養分而成為一個更加成熟、擁有更多寶藏的靈魂。常常握著筆記本和講義,抄下那些觸碰到心靈的字句和正面想法,在講師的講述下循序漸進的對鯨豚、海魚、海岸、海人及農業,對我們居住的台灣有更深刻的了解。
        透過夥伴們和講師找到這些與動物較平等、與環境平行的切入角度時,我也曾對人們的短視近利和自欺感到憤慨;幸運的是,課程的進行中,《田-消失中的耕地》導演陳韻如小姐的一席話給了我希望和將自己回歸到對土地和環境的愛的力量,她說:其實每個人的位置都是他的著力點,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施力著,因此即使紀錄到的都是些讓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仍要知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施力著、努力著,即使(線在)沒有辦法達到與環境的平衡。而我有了這樣的體會後,感到很寬慰!
        在這兩個月大家的帶領下,我知道自己找到了一個很棒的著力點得以和台灣有更細密、更客觀的連結,那就是持續關心環境與土地。這不只是我對夢想的一部分渴望,也讓我的心感到更坦然更舒服,因為我對我的環境友善!通往美好生活的第一個途徑:了解並對自己的環境友善。
        通往美好生活的第二個途徑:與人。這段生活的美好必定與環繞我的人們有關。花蓮人讓我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他們視生活理想重於現實經濟考量的態度。走在花蓮的街道,每一家店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以米白色磚塊砌成的Country Mother's、掛著紅色長燈籠的陳記狀元粥鋪、推開木門是黑色基調精緻裝潢的日式料理餐廳、載著滿滿和小朋友回憶的老鼠貝果車...我想說的是他們每一家都賣著自己的東西,把自己投入在美味的食物和被這股香味勾引的老朋友新朋友裡。我相信這些幸福小店是老ㄧ輩人的回憶之鑰、是在地人博感情的重要情感網路、是遊子很美很美的牽掛,也是旅人感受到幸福與美好的重要元素。想到花蓮,這些從人感受到的溫暖氣息,必如一股股溫暖的潮流,流經我的回憶。
        旅行,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必然會產生衝擊,衝擊容易產生辯證,由辯證思考、由辯證進步。對我而言,安靜、停滯的生活無法美好。這段旅居日子,黑潮、黑潮夥伴和花蓮的所有人事物讓我的每一天都非常的精彩,非常的快樂!剛到花蓮,覺得最幸福的是就是每天起床出門,外頭一邊山一邊海的景致,中央山脈與太平洋是我心裡一幅很美很美,長駐在心中的畫。
        除了中央山脈與太平洋,陸地上的人們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許多花東住民的生活是不同於住在花蓮市裡較熟悉都市生活的人們的,他們仍保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山林共生共榮的原住民、彎腰插秧、經營光合作用農場的大哥以及漁民, 這些人的個人特色以及生活,對我而言是相當迷人的。他們貼著自己的環境生活,他們對土地和植物,對海洋和漁業的了解是天然的、貼近生命的原始本質的。這使我想到楊牧先生的大地書房,他們讀的,是大地和海洋這本書,而我非常敬佩他們的智慧!謝謝花蓮這個很棒的人文與自然教室,使我能夠以貼近事物本質的角度去學習與了解。
        這一年夏天,我們一起走過的所有炫麗風景,都是這趟旅行帶給我的美好的衝擊。陸地上,有人有文化有衝擊,海上,有風有海有衝擊,有衝擊有思考,有思考便得到了許多提示。而我看見了、觸摸到了到美好生活就是因為這段旅居日子我找到了黑潮、黑潮夥伴和花蓮的所有人事物給的提示。
        衝擊,讓我打開了通往美好生活的這扇大門,而思考與感受可以說是推砌這小徑的磚石。
       「潮,生活」,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其中一個途徑。現在,我們都歸屬於陸地上這股黑潮!未來,還要堅定踏實的走出更多連接美好生活的途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