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8月22日

〈誰潮了誰的生活〉末語─給自己的一些話

終究,還是先回到第一天的場景,來自世界各地的各位齊聚船上,清風吹弗的小多(?)搖擺著,搭配著手邊的“尚青”,聽著五花八門的參加理由,充滿了歡笑與想像,想像著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大家願意停下腳步,放棄原先的工作與課業,前往到一個地方生活,活動結束後,一切都將重新開始;重新的開始,應該會是不一樣的起點吧。

「參加(黑潮)活動後,就會成為迷人的大人了」,爲了要成為迷人的大人,吳明益老師的一番話著實把強強“騙”來報名參加。然而,這樣的理由,卻在活動之初一直留在心理擺放著,成為過程中反覆思索的對象,這該是說如何讓無趣的自己有所改變吧!

將近兩個月的課程,接近滿堂狀態的必、選修課程蜂擁而至。正如胖丁所言:原本是想要來休息的,沒想到這裡生活比之前更忙碌。始料未及的發展,讓生活異常的充實,一波波接踵而來的體驗,衝擊著固有的想像,原來,是有人在這樣的生活著。

透過不同領域的分享,擴大生活視野的可能性,與他人生命經驗的連結,賦予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就拋下裹足不前的現在作,作,就對了,作了,或許就對。「找生活」是一段過程,在反覆嘗試中,找尋自己的答案,觀乎一心,這是需要長的時間去凝結的成果,而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如同孤舟在海上漂浮,尚未靠岸~~~~。

在地生活累積出在地文化,不同地方不同生物不同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文化,一致性的發展造就不出豐富精采的生活文化。文化的累積,在現今生活中日漸淡薄,在逐漸向生計靠攏的過程中,日常生活的內涵與工商業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而與過往的生活基礎漸行漸遠,當感慨台灣豐富原住民文化消失之中,閩、客文化也紛紛崩解,反諸自身對於閩南文化的認識能有多少,我想各項文化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消失著。

就如同柯導在《產房》中紀錄著郭道仁帶有實驗精神的「竹叢產房」,基金會提供了一個環境與機會,讓身處其中的我們盡情的攫取養分,成長茁壯之後離去,年復一年,也許不見得都會在回到原來的竹叢之中,然而,從此離開的每個個體,都將在某個地方延續著已然改變的總總,或為想法,或為生活,或為每個不經意的角落中,或許有一天會在回到這個竹叢,希望當這天的到來時,都已經是全新不一樣的自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